"Track the Market"

2025-2028年第二波全球經濟大蕭條(論):成因端倪與衝擊點-第一部

  • 撰写语言: 韓国語
  • 基准国家: 大韩民国country-flag
  • 经济

撰写: 2025-01-07

更新: 2025-01-09

撰写: 2025-01-07 16:59

更新: 2025-01-09 03:36

2025-2028年第二波全球經濟大蕭條(論):成因端倪與衝擊點-第一部

.

不久前,我稍微修改了這個Naver部落格簡介的部分內容,如下所示。

那就是用黃色螢光筆標記的部分。關於全球恐慌論的內容,之前也經常添加,不同之處在於增加了『2025-2028』這個時間區間。

關於2028年,我之前偶爾也有提到,尤其是開頭的2025年這個數字。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我覺得之前看起來模糊的部分,最近變得清晰起來了。

2025-2028年第二波全球經濟大蕭條(論):成因端倪與衝擊點-第一部

如果說一部分的假設是A、B、C……這樣的話,以前可能只會對其中一兩個假設進行『這樣嗎?不是這樣嗎?』的思考,但最近看來,大部分的假設都開始傾向於『這樣嗎?』了……

從去年左右開始,積極地在YouTube上發佈影片,預測未來幾年內可能會出現世界性大蕭條級別的經濟危機的江原大學(?)李賢訓教授的以下影片,我不再把它們簡單地歸類為『經常出現的恐慌性行銷』而忽略,而是認為現在是認真聆聽並仔細思考這些主張的時候了。


就在這時候,昨天晚上,在我經常觀看的美國市場分析相關頻道中,出現了一個影片,讓我產生了『喔…終於看到和我2020年代大蕭條假設的基本線索最相似的論點了…』的想法,於是我興致勃勃地觀看了。

該頻道名為Bravos Research(前名稱為Game of trades),雖然也有很多看起來牽強的內容,但偶爾還是會有一些值得一看的內容。

該影片中提到的主要內容,與我所認為的『Big Game』,也就是構成大蕭條假設最重要的支柱的線索非常相似。但到目前為止,我在其他國內外頻道還沒有看到類似的內容。


以下圖片是截取自上述影片的部分畫面。

首先,以下兩個畫面顯示了1929年至1933年間發生的第一次大蕭條時期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走勢。

在大蕭條時期的暴跌之前,出現了與長期技術創新相伴隨的大繁榮時期,而在此之前,可以看到大約-50%的相對較大的下跌行情出現過兩次。

2025-2028年第二波全球經濟大蕭條(論):成因端倪與衝擊點-第一部

道瓊工業平均指數-1929年大蕭條前後

2025-2028年第二波全球經濟大蕭條(論):成因端倪與衝擊點-第一部

道瓊工業平均指數-1929年大蕭條前後

下圖顯示了從1990年代後期至今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走勢。

正如圖表中清楚地顯示的那樣,該頻道經營者指出,與1910年代類似,在2000年代也出現了兩次大的下跌行情。還有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持續的長期上漲行情…

2025-2028年第二波全球經濟大蕭條(論):成因端倪與衝擊點-第一部

道瓊指數-1990年代後期至今

下圖將1900年代初期和現在的道瓊斯指數走勢直接疊加在一起進行比較。

當然,這張圖的論點是帶著問號(?),也就是在質疑是否會重蹈覆轍。

2025-2028年第二波全球經濟大蕭條(論):成因端倪與衝擊點-第一部

.

上述兩張圖中,長期上漲行情之前出現了『兩次大的衝擊』,這是最重要的共同點。

大致推測一下情況,可以這樣構建故事:『由於之前出現的連續兩次衝擊,美聯準會和財政部不得不採取非常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這導致了隨後的長期大牛市,以及隨後的資產泡沫破裂引發的暴跌(大蕭條)』。

這與我在22年調整期結束後,在23年初以中長期視角發表的以下文章〈假設:Big Game〉中提出的幾個假設中最核心的一部分內容非常相似。

依稀記得,當時的結論是:美國股市至少會再次上漲到高點附近,但之後會進入未知的領域,如果背負著債務負擔而想出售房地產的人,應該提前做好準備……


從中長期來看,由於我對2020年代剩餘時間有一些個人的基本假設,因此剩下的工作就是『檢查其他市場指標或美國經濟統計指標是否也可能出現這種趨勢』。大概就是聯準會和政府是否會朝這個方向推動經濟政策…

而現在…在過去2~3年中,聯準會實施了長期高利率政策(higher for longer),不斷動搖著全球債務脆弱的環節,而拜登政府則在珍妮特·耶倫部長的領導下,持續投入巨額資金。高利率政策下的財政支出…一種奇特的政策組合持續存在。

然後,川普來了。預計他將通過行政命令,再次製造類似於以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為代表的全球貿易戰的條件。

1929年大蕭條時期是金本位制時代,與現在以信用貨幣為基礎的體系不同,但在我看來,如果政府債務上限談判出現差錯,導致一段時間內受到限制,那麼可能會產生類似於當時金本位制所發揮的抑制作用(?)。因此,我計劃將今年進行的債務上限談判視為一個重要的事件,而不是民主黨和共和黨例行公事的戲碼。

以華爾街和國內證券公司為中心,不斷出現的『無着陸軟着陸情境』的支持者們,將目前的情況與1990年代的IT泡沫時期進行比較。他們將現在比作1990年代中期略晚一些,還未到達泡沫頂峰的時機。

但是,從與上述影片圖表類似的角度來看,像我這樣的人認為,現在應該將目前的情況與1920年代的長期上漲行情進行比較,而不是與1990年代的長期上漲行情進行比較。

2025-2028年第二波全球經濟大蕭條(論):成因端倪與衝擊點-第一部

那斯達克綜合指數月線圖

因此,我之前也提到過,在以下中長期圖表中出現的一些特殊趨勢,在24年末開始頻繁出現,需要加以注意。

也就是說,在某些地方受阻,或是在某些地方加速,經常出現與過去十年不同的景象。

2025-2028年第二波全球經濟大蕭條(論):成因端倪與衝擊點-第一部
2025-2028年第二波全球經濟大蕭條(論):成因端倪與衝擊點-第一部


(後續內容將於第二部分繼續…)

此文章无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