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利率
- #美國銀行
- #貸款
- #資產變化
- #國債
撰写: 2024-11-25
更新: 2024-11-26
撰写: 2024-11-25 16:47
更新: 2024-11-26 01:32
.
我們簡單地觀察了一下美國銀行近期資產的趨勢,想了解一下大方向。
以下是2015年以來大型銀行和小銀行的總資產(total assets)趨勢圖。
通常,美國銀行相關統計數據會將100家大型銀行與其他銀行分開呈現,因此,此處大型(large,藍色)和小型(small,紅色)銀行的區分可能也代表着是否屬於前100大銀行。
所有銀行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到2021年期間,總資產都大幅增長,之後趨於平穩。大型銀行在2022年略微下降,之後又略微回升,維持在之前的最高水平;小型銀行則持續緩慢增長。
2023年初,小型銀行總資產圖表出現了明顯的波動,這是由於硅谷銀行破產引發的短期地區性銀行危機造成的。
按銀行規模劃分的總資產趨勢
以下是各規模銀行持有現金(準備金,cash)比例的圖表。
綠線代表聯準會帳戶中銀行券的總準備金趨勢。由於總額主要由大型銀行決定,因此藍線和綠線趨勢幾乎一致。
新冠疫情爆發後,到2021年中期,由於量化寬鬆政策,大量現金湧入,銀行體系整體現金增加;之後,從2022年開始,聯準會實施量化緊縮政策,逐步減少準備金,大型銀行和小銀行的現金都開始減少。
從2023年初的地區性銀行危機前後開始,之前趨勢相近的大型銀行和小銀行的走勢出現了差異。
大型銀行的圖表趨勢幾乎可以視為紐約的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等大型銀行的動向。
現金(準備金)趨勢
以下是銀行資產中佔比最大的貸款(loans and leases)資產的趨勢圖,以及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黃線)。
新冠疫情爆發後,大型銀行和小銀行的貸款資產趨勢略有不同。大型銀行在疫情爆發後貸款迅速增加,一年後又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這表明當時可能有很多因疫情而臨時發放的貸款被收回;而小型銀行則維持着疫情爆發後增加的貸款水平。看來當時發放的大規模貸款性質有所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2023年初地區性銀行危機後貸款略有減少外,小型銀行的貸款此後仍在緩慢增長,而大型銀行的貸款增長自2022年末、2023年初以來幾乎停滯。
是市場貸款需求減少了嗎?還是需求存在,但只有信用評級看似不穩定的申請者較多,所以有意收緊貸款審批?抑或是監管方面的原因?
貸款資產趨勢
以下是銀行持有的國債和機構債券的持有趨勢圖。這裏也包含MBS,所以可以視為最高信用評級債券的持有趨勢。
大型銀行從2022年初聯準會迅速上調基準利率開始,到2023年末,一直持續減少國債持有規模。
雖然最近一兩個月有所停滯,但從2023年末開始,國債持有量再次持續增加。他們是否認為市場利率不會超過2023年末的水平而轉變策略了呢?
國債及公共債券(包括MBS)持有趨勢
以下是其他證券(other securities)持有額趨勢圖。
這可能指的是信用評級低於國債和MBS的債券。我看到這裏也包含MBS,可能是指來自房利美、房地美等政府支持的抵押貸款公司以外的私人公司的MBS。
總之,特點是大型銀行和小銀行都在2023年以來減少了其他證券的規模。考慮到總資產仍在小幅增長,這意味着其他證券在總資產中的比例下降。
從大型銀行的角度來看,近兩年來,它們一直在增加國債和MBS等最高信用評級債券的同時,也在減少其他證券(債券)的持有量,這一點值得注意。
其他證券持有趨勢
以下是銀行規模與外部融資額趨勢圖。圖表下方的兩條線分別顯示聯準會向銀行提供的BTFP和DW(貼現窗口)的趨勢。
即將在明年3月到期的BTFP大部分已被償還,正在接近於零。可以推測,這些償還主要來自小型銀行。
然而,與小型銀行不同的是,大型銀行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裏持續增加了外部融資規模。這僅僅是因為量化緊縮政策仍在實施,所以先增加現金儲備嗎?還是出於其他考慮?
結合上述其他圖表來看,大型銀行即使通過外部融資也要增加國債持有量,同時減少風險較低的其他債券的持有量,這種趨勢持續了至少一年半,甚至將近兩年,這一點很特殊。
這其中可能大部分反映的是資產規模排名前列的幾家大型銀行的行為。那麼,這些銀行是基於什麼樣的判斷而採取這些趨勢性行為的呢?
外部借款趨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