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the Market"

美國銀行業短期內再次發生衝擊的風險有多大?(關於準備金、BTFP)

  • 撰写语言: 韓国語
  • 基准国家: 所有国家country-flag
  • 经济

撰写: 2024-10-05

撰写: 2024-10-05 23:28

美國銀行業短期內再次發生衝擊的風險有多大?(關於準備金、BTFP)


最近瀏覽網路時,看到美國準備金的流動狀況,便思考是否可能在短期內重演2023年初的SVB事件或地區銀行事件,進而引發類似的美國銀行業衝擊事件。因此,我簡單地研究了一下並思考了一些看法。

首先,我的結論是:『目前看來,短期內(幾個月內)應該還不會發生,即使發生,也可能需要更多時間才會出現。』

要探討為何會有這種說法,我們需要了解所謂的LcLOR(Lowest comfortable Level Of Reserves),也就是『銀行業維持最低穩定所需準備金水準』。

如同以下舊聞所示,聯準會提到維持美國銀行業系統穩定所需的最低準備金(Reserves)規模。這並不是基於既定理論的數值,而是一種『概念性水準』。

美國銀行業短期內再次發生衝擊的風險有多大?(關於準備金、BTFP)


以下是近五年聯準會逆回購協議(ON RRP)餘額的走勢圖。2022~2023年間,逆回購協議餘額一度高達2.4兆美元,之後持續減少,在短期內發揮了強化美國金融市場流動性的作用。但進入今年年中以來,則持續維持在略低於4000億美元的區間震盪。

就像個人的活期存款餘額,除非遇到極端情況,否則通常不會降到零,而會維持在某個最低水準。現在聯準會的逆回購餘額也是如此,除非完全關閉逆回購帳戶,否則這個水準應該就是底部,只會有小幅度的波動。

也就是說,雖然逆回購餘額仍然相當可觀,但它在補充準備金方面,其作用已經幾乎完全發揮殆盡了。

美國銀行業短期內再次發生衝擊的風險有多大?(關於準備金、BTFP)


儘管每月規模減少,但聯準會的量化緊縮(QT)仍在繼續進行。也就是說,量化緊縮導致的準備金縮減正在定期持續。

從下圖聯準會負債帳戶趨勢圖中,綠色線顯示銀行業總準備金的走勢,可以看出幾個月前逆回購餘額外流趨勢已趨緩,再加上最近9月份企業所得稅繳納集中,總準備金規模持續縮小。

如果政府TGA餘額沒有大幅增加,而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準備金可能會逐步下降至約3兆美元,甚至可能短暫低於此水準。

這是根據目前的趨勢推測的。去年初的地區銀行擠兌事件,使得目前LcLOR的適當水準被認為約為3兆美元,大約是美國GDP的10%。如果低於這個水準,就可能再次發生像去年那樣的地區銀行事件。

因此,從目前的準備金趨勢來看,如果持續幾個月,幾個月內就可能出現銀行業的恐慌性衝擊。

美國銀行業短期內再次發生衝擊的風險有多大?(關於準備金、BTFP)


下圖顯示美國大型銀行和中小型銀行的準備金(現金)趨勢。由此可見,最近幾個月準備金總額的減少主要來自大型銀行。

首先,觀察大型銀行(藍色線)的準備金趨勢,可以發現2023年初的地區銀行事件時,準備金水準比2019年雷曼兄弟事件時更高,而現在雖然比當時略有下降,但仍高於當時。

中小型銀行(紅色線)的趨勢也類似。但與大型銀行不同的是,最近幾個月中小型銀行的準備金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

美國銀行業短期內再次發生衝擊的風險有多大?(關於準備金、BTFP)


但是,最近幾個月銀行業準備金減少,主要集中在大型銀行,這並不像是一種緩慢的擠兌,而是更多地源於BTFP減少等外部融資減少的影響。

這並不是因為有什麼問題,而是聯準會借出的BTFP到期,銀行正在償還,或者即使可以將到期日延長至明年3月,但繼續持有也沒有額外好處(幾個月前曾討論過透過BTFP借貸獲取無風險套利),因此提前償還。

美國銀行業短期內再次發生衝擊的風險有多大?(關於準備金、BTFP)


從上圖銀行規模別總準備金趨勢圖可以看出,2019年和2023年都發生過銀行業危機,但隨著GDP規模的增長,準備金規模也隨之增長,因此兩者之間存在差異。

因此,我認為觀察『總額』不如觀察『總資產佔比』更能準確反映銀行業是否出現問題。

下圖顯示大型/中小型銀行規模別總資產佔比的準備金(現金)趨勢圖。

觀察大型銀行,可以發現這個比率在2023年比2019年高(因此地區銀行事件時大型銀行沒有問題),現在也比2023年初的地區銀行事件時高。

雖然最近幾個月大型銀行的準備金有所減少,但還沒有降到2019年雷曼事件時的水平,因此,即使個別銀行可能存在問題,但大型銀行整體出現問題的可能性較低。

中小型銀行的現金/總資產比率在2023年初降至2019年的水平後不久,就發生了地區銀行事件。由此可見,如果中小型銀行的比率再次降至2019年和2023年的危機水平,則再次發生問題的可能性很高。

觀察目前中小型銀行的情況,可以發現自2023年初的地區銀行事件後,聯準會透過BTFP或貼現窗口(DW)提供的貸款(大部分是BTFP),使得現金/總資產比率大幅上升,並維持至今,因此目前看來沒有問題。

但考慮到BTFP貸款預計將於明年3月到期,因此在明年3月前後,可能再次出現以中小型銀行為主的銀行業危機。但是,如果真的發生危機,問題仍然主要在於美國國債的未實現減損,而聯準會可以介入解決。

總體而言,短期內美國銀行業似乎沒有什麼問題,即使出現問題,也可能在明年BTFP到期(3月左右)時出現一些波動。

美國銀行業短期內再次發生衝擊的風險有多大?(關於準備金、BTFP)


但是,如果聯準會將其列為安全資產的美國國債或MBS等債券出現未實現減損問題,或者出現貸款資產等問題,則情況可能有所不同。

也許隨著高利率持續更長時間,商業不動產(CRE)貸款問題將會加劇?

從下圖商業不動產指數(CPPI)趨勢圖可以看出,最近聯準會轉向降息,價格大幅下跌,降息預期也帶動價格略微反彈。要讓商業不動產復甦,聯準會必須快速持續降息。

相反地,如果降息受到阻礙,則可能再次下跌。如果大規模出現減損,則可能再次引發類似於1990年代儲蓄貸款危機的金融危機,主要集中在中小型地區銀行。商業不動產要出現大規模問題,可能還需要等到明年下半年。

從這些趨勢來看,我認為美國銀行業的風險信號短期內不會出現。目前,更應該關注以色列的動態。

現在,更應該關注的是『高利率長期化』的風險。

美國銀行業短期內再次發生衝擊的風險有多大?(關於準備金、BTFP)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