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트럼프 ‘관세폭탄’에···애플, “4년간 미국 내 5000억달러 투자”
- 도널드 트럼프 미국 대통령이 ‘관세 폭탄’을 경고하는 상황에서 애플이 미국에 5000억달러(약 714조원)를 투자하는 계획을 밝혔다. 애플은 24일(현지시간) 성명을 통해 “앞으로 4년 동안 미국에 5000억달러 이
.
從新聞報導得知,蘋果公司由於不堪負荷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壓力,決定在未來四年內投資5000億美元於美國,建設相關研究及工廠設施。
蘋果公司是美國一家超大型巨頭企業,同時也是『在新自由主義時代,在美國以外地區(例如中國的iPhone工廠等)設立生產設施,並從中獲益良多』的企業的象徵。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則新聞,特朗普目前正試圖發起的『關稅引發的貿易戰』,不僅在特朗普任期內,從美國未來數十年霸權地位的角度來看,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將美國企業的海外生產基地就業機會回流美國的『再工業化』(Reshoring)議題,從過去的歐巴馬政府時期開始,已經討論了十多年。
然而,僅僅提供一些補助金或稅收優惠等誘因,卻未能有效促進再工業化。現在,這項政策正從『誘因』轉變為『懲罰』,特朗普發起的關稅戰爭,其目的並非增加美國關稅收入,而是旨在實現『製造業就業機會的再工業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GDP與政府債務比率曾一度上升到與現在相似的水平。
然而,從二戰後開始,美國克服了這一困境,到1980年左右,將約120%的政府債務比率大幅降低到50%以下。
當然,美國政府並非通過盈餘財政緊縮來減少政府債務,而是『使GDP增長速度高於政府債務增長速度』而實現的。
.
那麼,我們需要思考一下1945年到1980年之間美國的狀況。
從下圖可以看出,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和中期,美國就業中服務業的佔比約為60%以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美國境內軍工設施(製造業)的運作,這一比例曾一度下降到接近55%的低點。
服務業的比例持續增長,到2010年左右達到約86%,此後一直維持在這個水平。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讓人不禁懷疑『服務業的佔比達到這個程度,是否已經達到了飽和狀態?』
整體就業(非農業就業)中服務業的比例
在1950年至1980年期間,美國大幅降低政府債務比率並實現經濟增長的時期,其主要特點是『高質量的製造業就業機會比例比現在高得多』,以及『當時的稅率非常高,屬於高度累進稅制』(為了在有限的經濟規模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消費傾向而實施的極端累進稅率)。
直到1980年代之前,『美國製造』(Made in USA)仍然具有無可比擬的影響力。
從這張圖表來看,美國人可能會希望重現過去美國『輝煌的(?)』時期,吸引更多高質量的製造業就業機會回流美國。
美國服務業就業比例在近幾年持續上升,這與製造業就業機會持續外流至低成本國家,以及國內服務業就業機會增加的現象同時發生。
因此,如果想要降低服務業就業比例,顯然不是減少服務業就業機會,而是增加製造業就業機會。
即使是目前似乎已經相當飽和的(?)美國服務業就業,其發展也需要製造業就業的支持。例如,如果要促進水原地區的服務業發展,就需要水原的三星電子等製造業企業賺取更多利潤,以便其員工在附近的商業區消費更多。
服務業是區域內資金不斷循環的體系,而製造業的引入則會帶來新的資金流入,從而促進看似停滯的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
(以上分析基於美國服務業就業增長在有限的製造業基礎上可能已經達到上限的假設,為了促進服務業就業增長,需要吸引新的製造業就業機會。)
打個比方,就像星海爭霸中的神族,要建造水晶塔(服務業),就必須先建造水晶礦(製造業),雖然一個水晶礦附近可以建造許多水晶塔,但其範圍有限,如果要擴大水晶塔的覆蓋範圍,就必須再建造水晶礦;
目前,特朗普不分青紅皂白的關稅政策可能引發全球經濟危機,而且歷史上也有類似的例子,因此,主流觀點認為『特朗普只會虛張聲勢,最終不會付諸行動』。
但是,如果美國的戰略目標是『在特朗普任期之後的數十年內增加美國境內的製造業就業機會』,那麼我們就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這一問題。
如果實施超過數十個百分點的高關稅,而且這種高關稅政策並非只是特朗普任期內暫時的措施,而是可能持續更長時間(即使可能導致與歐盟、中國等國家的關稅報復戰),那麼向美國出口的企業就必須重新考慮他們的策略。
『繼續維持目前的生產基地(本國或其他低成本國家)是否更好,還是將對美國的出口部分轉移到美國境內設廠更好?』
無論是美國以外的企業,還是將工廠設在美國以外的美國企業(如蘋果公司),情況都一樣。
如果必須經歷一次大規模的債務和泡沫調整,那麼,不如趁此機會徹底解決這些問題,並通過施加巨大的實際威脅來吸引一定數量的製造業就業機會,從美國作為霸權國家的長遠角度來看,這或許是一個值得考慮的策略。
如果這種關稅威脅的強度不斷提高,而且持續時間似乎很長,以至於企業的製造業就業機會將永久性地轉移到美國,那麼,例如歐盟等國家,即使知道與美國重複發生的關稅報復戰很危險,也可能『不得不』參與關稅戰爭。
就業對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也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政治議題。增加關稅的影響可能在幾年內就會改變,但就業機會的流失則會影響一個地區的經濟基礎,持續數十年之久,因此就業問題更加重要。
因此,如果特朗普政府領導下的美國發動一場足以讓許多美國以外的企業認真考慮在美國當地設廠的關稅戰爭,那麼,即使他們清楚地知道這可能會導致像過去的全球經濟大蕭條那樣的危機,歐盟或中國等國家也可能會採取『關稅報復』措施。
如果特朗普『過界』,那麼其他與美國在規模上相當的國家或經濟集團的領導人,也可能『不得不』做出政治上的選擇。
歐盟、中國等美國以外的巨型經濟集團,或許可以忍受美國政府更迭或政策變動造成的短期損失(例如關稅或出口減少),但如果面臨長期經濟損失,即『就業機會流失』,他們是否還能繼續忍受,這將決定未來全球經濟的走向。